首页 > 动态 > 精选问答 >

惶惶不可终日出处介绍

2025-11-22 20:40:56

问题描述:

惶惶不可终日出处介绍,真的急需答案,求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22 20:40:56

惶惶不可终日出处介绍】“惶惶不可终日”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形容人因恐惧、不安而整天心神不宁,无法安心度日。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文献记载,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成语释义

成语 惶惶不可终日
拼音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释义 形容人心神不安,极度恐惧,连一天都难以安稳度过。
出处 《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出处详解

“惶惶不可终日”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原文如下:

> “晋侯使郤乞告于秦曰:‘……’秦伯曰:‘子之来也,寡人之过也。’于是乎与晋侯盟于令狐。晋侯归,遂入于绛,杀其大夫阳处父。君子曰:‘晋侯失政,而不能自立,故至于此。’于是乎,晋人皆惧,惶惶不可终日。”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晋国在政治混乱、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百姓和官员都感到极度恐慌,无法安心生活。因此,“惶惶不可终日”便用来形容这种状态。

三、历史背景

《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记录了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大国之一,在当时经常面临内部权力斗争和外部威胁。文中提到的“晋侯失政”,反映了当时晋国政治动荡、君主无能的局面,导致民众惶恐不安。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惶惶不可终日”常用于描述人们因某种压力、恐惧或不安情绪而精神紧张、无法正常生活的情况。例如:

- 工作压力大,员工常常惶惶不可终日。

- 遭遇重大变故后,家人惶惶不可终日。

五、总结

项目 内容
成语 惶惶不可终日
拼音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出处 《左传·僖公十五年》
释义 形容极度恐惧、不安,无法安心度过一天
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晋国政治动荡,人民恐慌
现代用法 描述因压力或恐惧导致的精神紧张状态

通过了解“惶惶不可终日”的出处和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对社会心理状态的形象描写。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