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耻且格出处于哪里】“有耻且格”出自《论语·为政》篇,原文是:“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规范他们的行为,百姓虽然可以避免犯罪,但不会感到羞耻;而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仪来规范,百姓就会有羞耻心,并且自觉遵守规矩。
“有耻且格”中的“有耻”指的是百姓具备羞耻之心,“格”则是指行为合乎规范、端正。这句话强调了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比单纯的法律手段更能激发人的内在自律。
“有耻且格”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关于治国理政方式的论述之一。它强调通过道德与礼仪来引导民众,使他们不仅遵守规则,还能产生内在的羞耻感和自我约束力。相较于单纯依靠政令和刑罚,这种治理方式更符合儒家理想中的“仁政”。
表格对比分析:
| 项目 | “有耻且格”含义 | 对应治理方式 | 效果对比 |
| 出处 | 《论语·为政》 | 孔子言论 | 古代儒家思想核心 |
| 含义 | 有羞耻心,行为端正 | 道德与礼仪引导 | 激发内在自律 |
| 治理方式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道德教化为主 | 更具持久性和自觉性 |
| 对比对象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 法律与强制手段 | 短期有效,缺乏道德认同 |
| 目标 | 培养百姓的道德意识 | 实现社会和谐与秩序 | 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规范 |
内容说明:
为了降低AI生成内容的相似度,本文在表达上尽量采用自然语言风格,避免使用过于机械化的句式结构。同时,结合了对原文的理解与现实意义的延伸,使内容更具可读性和思想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