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三秋下句是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常用来表达对某人思念之深、相见之难。这句话出自《诗经·王风·采葛》,原句为:“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其中,“三秋”在原文中指的是三个季节,即九个月,用来形容时间虽短却仿佛漫长无比。因此,“三秋”的下一句应为“如三秋兮”,完整句子为:“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这句古语的来源和含义,以下是对相关内容的总结与对比表格。
一、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自《诗经·王风·采葛》,是古代诗人表达思念之情的经典诗句之一。这里的“三秋”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三年,而是指三个季节(通常指九个月),用以强调时间虽短,但因思念而显得格外漫长。
整首诗通过描述采摘葛、萧、艾等植物的情景,抒发了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每一句都以“一日不见”开头,接着用“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岁兮”来层层递进,情感逐渐加深。
因此,当人们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时,实际上是在借用这句诗表达强烈的思念之情。
二、相关对比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诗经·王风·采葛》 |
| 原文 |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
| “三秋”含义 | 三个季节,约九个月,非字面意义的三年 |
| 下句 | 如三秋兮 |
| 用法 | 表达对某人思念之深,时间虽短却仿佛漫长 |
| 情感层次 | 从“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情感逐层加深 |
三、结语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不仅是一句古诗,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它体现了古人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深刻理解与表达方式。在现代生活中,虽然我们不再用“三秋”来形容时间,但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依然深入人心。
如果你对《诗经》感兴趣,可以进一步阅读更多相关篇章,感受古人语言之美与情感之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