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蹶不振出处于哪里】“一蹶不振”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在遭遇挫折后无法恢复元气,甚至彻底失败。这个成语的来源和演变过程是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常见误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成语出处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一蹶不振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 原文 | “项王乃引兵而东,至垓下,与汉战不利,乃引兵而北,败于垓下,遂自刎。” (注:原句中并无“一蹶不振”四字,但“一蹶”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蹶而不能复振”,意为一次失败后无法再振作) |
二、成语含义
| 项目 | 内容 |
| 含义 | 指受到一次打击后,就再也无法恢复元气,精神或力量完全丧失。 |
| 引申义 | 多用于形容人或组织在遭受重大挫折后,失去斗志或能力,难以翻身。 |
三、成语用法
| 项目 | 内容 |
| 用法 | 一般作谓语、定语或补语,多用于书面语。 |
| 示例 | 1. 这次失败让他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信心面对挑战。 2. 公司因资金链断裂,一蹶不振,最终破产。 |
四、常见误用
| 项目 | 内容 |
| 误用1 | 将“一蹶不振”理解为“暂时受挫”,而忽视其“无法恢复”的严重性。 |
| 误用2 | 用于描述自然现象或天气变化,如“连日阴雨,让庄稼一蹶不振”,这是不当使用。 |
| 正确用法 | 更适用于人、企业、机构等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 |
五、总结
“一蹶不振”源于《史记·项羽本纪》,最初用于描述项羽在垓下之战后的失败状态,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广泛用于描述人在遭遇重大挫折后无法恢复的状态。在使用时应注意其严肃性和适用对象,避免误用。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一蹶不振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 含义 | 一次失败后无法恢复,精神或力量丧失 |
| 用法 | 谓语、定语、补语,多用于书面语 |
| 示例 | 他因失败而一蹶不振;公司因亏损一蹶不振 |
| 误用 | 用于自然现象、过于宽泛的语境 |
| 正确使用 | 适用于人、组织、机构等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蹶不振”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更是一种对人生挫折的深刻描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理性看待失败,避免真正陷入“一蹶不振”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