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本文选自韩非子五什么】一、
“守株待兔”是一则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出自中国古代法家思想家韩非所著的《韩非子》。这则寓言通过一个农夫偶然捡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便不再耕作,守在树旁等待再次获得意外之财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墨守成规的人。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集法、术、势于一体,主张以严密的法律制度和统治手段来治理国家。其中,《守株待兔》属于《韩非子·五蠹》篇中的一个故事,用来批评那些不思进取、只靠侥幸心理行事的人。
二、相关知识表格
项目 | 内容 |
故事名称 | 守株待兔 |
出处 | 《韩非子·五蠹》 |
作者 | 韩非(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
故事寓意 | 讽刺不劳而获、墨守成规的行为,强调努力与变通的重要性 |
主题思想 | 法家思想中对“因时制宜”的重视,反对固步自封 |
相关篇章 | 《五蠹》篇,意为“五种有害之人”,包括学者、言谈者、勇侠、工商、隐士等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教育中,提醒人们要脚踏实地、积极进取 |
三、结语
“守株待兔”虽是一个简单的寓言,但其背后蕴含的哲理却深刻而现实。它不仅反映了韩非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也警示后人不要被一时的幸运迷惑,而应依靠自身的努力去创造未来。在今天,这一故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