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吏原文及翻译】《新安吏》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属于“三吏”之一(另两篇为《石壕吏》和《潼关吏》)。这首诗通过描写官吏在新安县征兵的情景,展现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与无奈,反映了杜甫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一、
《新安吏》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诗人途经新安县时所见所闻。诗中描绘了官吏强行征兵、百姓被迫离家的场景,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新安吏,县小吏,衣短褐,面如铁。 我欲问君何事,君言:“无。” “汝不闻,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新安的小官吏,身穿短布衣,脸色如铁般冷峻。 我想问他为何如此,他却说:“没什么。” “你没听说,军书共十二卷,每卷都有你父亲的名字。” “你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也没有哥哥。” “我愿意买来马匹,从此代替父亲去从军。” “回来见到天子,天子坐在明堂上。” “封我为十二级功勋,赏赐无数。” “可汗问我想要什么,我不做尚书郎。” “只愿骑千里马,送我回到家乡。” |
三、赏析简述
《新安吏》虽然篇幅不长,但结构紧凑,情感深沉。杜甫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诗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句,生动刻画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形象,体现了古代女性的坚韧与牺牲精神。
四、结语
《新安吏》不仅是杜甫诗歌艺术的体现,更是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批判。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也能体会到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沉重负担。它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现实主义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