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省词语解释】一、
“尚书省”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的重要机构,主要存在于隋唐至宋元时期。在古代政治体系中,尚书省是皇帝之下处理政务的核心部门之一,负责执行朝廷的各项政策与法令。其名称源于“尚”字有“尊崇”之意,“书”则指文书、政令,合起来意为“掌管朝廷文书的部门”。
尚书省在不同朝代的职能和结构有所变化,但总体上承担着上传下达、处理行政事务的重要职责。它不仅是一个行政机构,也是国家权力运作的关键环节。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尚书省”的概念及其相关术语,以下将通过表格形式对相关词语进行解释。
二、表格:尚书省相关词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备注 |
尚书省 | 古代中央行政机构,负责执行皇帝诏令和处理政务,为三省之一(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隋唐时期最为鼎盛 |
尚书 | 官职名,原为掌管文书的官员,后成为尚书省长官 | 唐代尚书省设六部,各部主官称尚书 |
六部 | 尚书省下属的六个职能部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 每部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 |
三省六部制 | 隋唐时期确立的中央官制,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尚书省下设六部 | 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政治制度 |
令史 | 尚书省中的低级文职官员,负责文书、记录等事务 | 职位较低,但数量众多 |
侍郎 | 尚书的副职,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 唐代侍郎地位较高,有时可代理尚书 |
郎中 | 尚书省各部的中层官员,负责具体事务 | 一般分为员外郎、郎中、侍郎等层级 |
省堂 | 尚书省议事场所,亦称“尚书省厅” | 为官员办公和会议地点 |
三、结语
尚书省作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当时行政管理的组织架构。通过对相关词语的梳理,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制度的历史背景与实际运作方式。尽管尚书省在明清时期逐渐被内阁制所取代,但它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