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下四时春全文】《罗浮山下四时春》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的一首诗,全诗描绘了罗浮山四季如春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闲适心境。以下是对该诗的总结及内容分析。
一、诗歌原文
罗浮山下四时春
罗浮山下四时春,
绿树阴中见寺门。
不是人间无此景,
只因身在画图中。
二、诗歌解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罗浮山四季常青、景色宜人的景象。诗人通过“四时春”这一意象,强调罗浮山四季如春的特殊气候,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诗中“绿树阴中见寺门”描绘了山间寺庙隐于绿荫之中,增添了几分幽静与禅意。“不是人间无此景,只因身在画图中”则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赞叹,认为这般的风景只有在画中才能见到,暗示其超凡脱俗的意境。
三、总结内容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罗浮山下四时春 |
作者 | 苏轼(宋代) |
体裁 | 七言绝句 |
主题 | 自然风光、山水之美 |
意象 | 四时春、绿树、寺门、画图 |
风格 | 清新淡雅,意境深远 |
表达情感 | 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
四、创作背景简述
苏轼在游览罗浮山时,被其四季如春的自然景色深深吸引,遂写下此诗。罗浮山位于广东惠州,是道教圣地之一,山中林木葱郁,景色秀丽。苏轼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闲适的追求。
五、艺术特色
1. 语言简练:全诗仅四句,用词精炼,意境深远。
2. 画面感强:通过“绿树阴中见寺门”等描写,营造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3. 哲理意味:结尾一句“只因身在画图中”,既是对美景的赞美,也暗含人生如梦、超然物外的哲思。
六、结语
《罗浮山下四时春》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苏轼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他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这首诗不仅是一幅自然画卷,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与精神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