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的意思解释】“缚”是一个汉语汉字,读音为 fù,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于表示“捆绑、束缚”的意思。它不仅出现在日常用语中,也常见于古文和文学作品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意义。
一、字义总结
汉字 | 缚 |
拼音 | fù |
部首 | 纟(绞丝旁) |
笔画 | 10画 |
基本含义 | 捆绑、束缚;引申为限制、控制 |
常见用法 | 缚住、被缚、自缚、束缚 |
文言用法 | 如“缚而送之”(《左传》)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描述物理或精神上的限制 |
二、详细解释
“缚”字由“纟”和“弗”组成,其中“纟”表示与丝线有关,象征捆绑的动作;“弗”则表音,提示发音为“fù”。整体上,“缚”字形象地表达了将物体用绳索等工具缠绕、固定的行为。
在现代汉语中,“缚”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较少使用。例如:
- 缚住:把某物紧紧捆住。
- 自缚:自己把自己束缚起来,常用来形容因自身行为而陷入困境。
- 束缚:指受到限制,无法自由行动或发展。
在古代文献中,“缚”常用于描述战争、刑罚或人物状态,如:
- 《左传》中有“缚而送之”,意思是将人捆绑后送去。
- 《史记》中也有“缚其子以示众”,表示将儿子捆绑后展示给众人看。
三、常见词语搭配
词语 | 含义 | 示例 |
缚手 | 束手无策,无法行动 | 他被敌人缚手缚脚,难以逃脱。 |
缚身 | 被束缚身体 | 被俘虏后,他被缚身押送至军营。 |
缚志 | 心志受限制 | 他虽有志向,却被现实所缚。 |
缚龙 | 比喻制服强大的对手 | 古人常用“缚龙”比喻英雄气概。 |
四、文化内涵
“缚”不仅仅是一个动作词,还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寓意。在传统文化中,“缚”可以象征权力、控制、命运或道德约束。例如:
- 儒家思想中强调“克己复礼”,即自我约束,可视为一种“缚”。
- 在佛教中,“缚”常指烦恼、执念,修行者需破除这些“缚”。
五、结语
“缚”字虽然简单,但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语义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对物理动作的描述,更是对人类情感、思想和命运的隐喻。理解“缚”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汉语的表达方式与文化背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汉字的含义,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