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之鲫的意思】“过江之鲫”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非常多,多得像过江的鲫鱼一样成群结队。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过江 | 指越过江河,比喻大量的人或物通过某条通道 |
鲫 | 是一种常见的鱼类,体型较小,数量众多 |
之 | 的 |
鲫 | 重复使用,强调数量多 |
整体意思是:像过江的鲫鱼一样多,形容人或事物非常多,常常用于描述人群、物品、事件等数量庞大、接连不断的情况。
二、出处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该成语最早见于《晋书·王导传》:“过江之鲫,比屋可封。”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中,表示数量大、连续不断 |
示例 | “这次展览吸引了过江之鲫的观众前来参观。”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人山人海、川流不息、络绎不绝 |
反义词 | 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凤毛麟角 |
四、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句 |
公共活动 | “活动现场人潮涌动,过江之鲫。” |
市场销售 | “这款新品上市后,销量如潮水般涌入,过江之鲫。” |
交通情况 | “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上车流如织,过江之鲫。” |
五、总结
“过江之鲫”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用来形容人数或事物数量极多。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在日常交流中也经常被使用。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表达时更准确地传达信息,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形式的展示,可以清晰地了解“过江之鲫”的含义、来源、用法及相关词汇,便于记忆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