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突的意思】“唐突”是一个汉语词语,常见于书面语中,通常用于形容行为或言语过于直接、冒昧,缺乏应有的礼貌或考虑。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中仍有一定的应用。
一、
“唐突”原意是指突然、仓促,引申为言行举止不合时宜、过于直接或冒犯他人。在古代文言文中,“唐突”常用来表示对他人不敬或不合礼仪的行为。现代汉语中,虽然用得不多,但仍然可以用于描述某些场合下的失礼行为。
该词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强调的是说话或做事的方式不够委婉、缺乏分寸,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或尴尬。
二、表格形式展示
词语 | 唐突 |
拼音 | táng tū |
词性 | 动词/形容词 |
基本含义 | 行为或言语过于直接、冒昧、不合时宜 |
引申含义 | 不顾及场合或对方感受,显得失礼 |
使用场景 | 文学作品、正式场合、批评他人行为 |
含义特点 | 带有贬义,强调失礼、冒犯 |
近义词 | 冒犯、失礼、莽撞、唐突无礼 |
反义词 | 礼貌、委婉、含蓄、得体 |
示例句子 | 他当众指出领导的错误,显得有些唐突。 |
三、延伸说明
“唐突”一词源于古汉语,常用于表达对他人不敬或行为不当的情况。例如《红楼梦》中就有“唐突之罪”的说法,表示因言行不当而产生的过失。在现代生活中,虽然不再常用,但在写作或正式场合中,若想表达某人行为不得体,仍可使用“唐突”一词,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准确性。
总之,“唐突”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语境意义的词语,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在交流中更加得体、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