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在中小学和幼儿教育中受到高度重视。它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独立学习。
一、什么是支架式教学?
定义: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当前水平,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最终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这种支持像“脚手架”一样,在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之前给予必要的帮助。
核心理念:
- 教师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引导、提问、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自己发现和理解。
- 支架应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而逐渐撤除,最终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二、支架式教学的特点
特点 | 描述 |
以学生为中心 | 教学设计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展开 |
动态调整 | 支架的强度和形式会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 |
强调互动 | 教师与学生之间有频繁的交流与反馈 |
促进自主学习 | 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
分阶段实施 | 教学过程分为引入、引导、独立三个阶段 |
三、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阶段 | 目标 | 教师行为 | 学生行为 |
引入阶段 | 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倾听、思考、表达 |
引导阶段 | 提供支持,逐步引导 | 示范、提问、提示 | 尝试、探索、合作 |
独立阶段 | 自主完成任务 | 逐步减少干预 | 独立操作、总结反思 |
四、支架式教学的优势
1. 提高学习效率: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能更快地掌握知识。
2. 增强学习动机:学生在“跳一跳够得着”的任务中获得成就感。
3. 促进深度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而非被动接受。
4. 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灵活调整支架方式。
五、支架式教学的挑战
挑战 | 说明 |
教师角色转变 | 教师需要从“讲授者”变为“引导者”,对教师素质要求更高 |
时间成本高 | 需要更多时间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反馈 |
教学评估复杂 | 难以用传统方式量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
实施难度大 | 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技巧 |
六、结语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灵活运用支架策略,帮助学生逐步成长,最终实现自我驱动的学习。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结合了教育理论与实践案例,旨在清晰解释“什么叫支架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