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赙恤意思和来源是什么】“赙恤”是一个较为文言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历史资料中。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了解其含义有助于理解古文内容及历史文化背景。以下是对“赙恤”的意思及其来源的详细总结。
一、赙恤的意思
“赙恤”是由“赙”和“恤”两个字组成的复合词,分别表示不同的含义,合起来则表达一种对他人给予经济或精神上的援助与关怀。
- 赙(fù):原指赠送财物以帮助丧家办丧事,后引申为对他人遭遇不幸时给予的物质援助。
- 恤(xù):意为怜悯、同情、抚恤,常用于对贫苦、孤寡、受灾者给予生活上的照顾或资助。
因此,“赙恤”整体意思是:对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经济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和关怀,尤其常见于对丧家、贫民、灾民等群体的救助行为。
二、赙恤的来源
“赙恤”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和国家政策的一部分。
1. 《礼记》
在《礼记·檀弓》中有“赙赠”之说,表明古人有为逝者家属提供财物的习俗。
2. 汉代以后
随着官僚制度的完善,朝廷开始设立专门的赈济机构,如“常平仓”、“义仓”等,用于救济贫困和灾民,这可以看作是“赙恤”制度的早期体现。
3. 唐宋时期
“赙恤”一词被广泛用于官方文献中,如《新唐书》《宋史》等,多用于描述朝廷对官员、士人或平民的抚恤政策。
4. 明清时期
社会慈善组织如“义庄”“善堂”兴起,民间也开始注重对弱势群体的“赙恤”,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社会救助体系。
三、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赙恤 |
含义 | 对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经济或精神上的帮助与关怀,尤其是对丧家、贫民、灾民的救助。 |
来源 | 最早见于先秦文献,汉代后成为社会救助制度的一部分,唐宋时期广泛使用,明清时期形成较完整的社会救助体系。 |
字义解析 | 赙:送钱物助丧;恤:怜悯、抚恤。 |
使用场景 | 古代官方或民间对贫困、灾荒、丧事等情形下的救助行为。 |
现代意义 | 虽不常用,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慈善观念与伦理道德。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赙恤”不仅是古代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仁爱”“互助”的传统美德。虽然现代社会已有了更为完善的福利体系,但“赙恤”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精神依然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