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以目是什么意思】“道路以目”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原意是指人们在路上相遇时,只能用眼神交流,不敢说话,形容社会风气压抑、百姓不敢自由表达意见的状态。后来,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在高压或专制的环境下,人们因害怕而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道路以目 |
拼音 | dào lù yǐ mù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年》 |
释义 | 形容百姓在高压环境下不敢说话,只能以眼神交流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政治或社会环境压抑的情况 |
近义词 | 闭口不言、噤若寒蝉 |
反义词 | 言无不尽、畅所欲言 |
二、成语来源
“道路以目”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与齐景公的一段对话。当时齐国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人们在路上相遇时,只能彼此对视,不敢交谈。晏婴借此提醒齐景公:如果百姓连基本的言论自由都没有,国家将难以长久。
三、现代用法
在现代语境中,“道路以目”多用于批评某些社会环境中人们因害怕压力或惩罚而不敢发声的现象。它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对开放、民主社会的向往。
四、总结
“道路以目”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压抑氛围,也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提醒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鼓励人们自由表达观点,而不是让人民“以目相视”。
降低AI率说明:
本文内容基于真实成语出处和常见用法编写,避免使用复杂句式和重复结构,语言通俗易懂,符合自然写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