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的意思是什么】“白芨”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的是一种中药材,同时也可能作为人名或地名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含义是指中药材“白芨”。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白芨”的含义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白芨的基本含义
1. 中药材名称:
白芨(学名:Bletilla striata),又称白及、连及草等,是兰科植物白芨的干燥块茎。其味苦、甘、微寒,具有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咳血、外伤出血等症状。
2. 人名或地名:
在某些情况下,“白芨”也可能作为人名或地名出现,但这类用法较为少见,多见于文学作品或地方文化中。
二、白芨的来源与用途
项目 | 内容 |
拉丁学名 | Bletilla striata |
科属 | 兰科(Orchidaceae) |
药用部位 | 块茎 |
性味归经 | 苦、甘、微寒;入肺、肝、胃经 |
功效 | 止血、消肿、生肌、润肺 |
主治 | 咳血、吐血、便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 |
现代应用 | 外伤止血、术后伤口愈合、皮肤溃疡等 |
三、白芨的常见别名
- 白及
- 连及草
- 鸡冠花(部分地区称)
- 白根(部分地区称)
四、白芨的生长环境与分布
白芨多生长于海拔500~2000米的山地林下、溪边或岩石缝隙中,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地。
五、注意事项
- 白芨虽为常用中药,但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 孕妇慎用。
- 使用前应咨询中医师或药师,避免与其他药物发生冲突。
六、总结
“白芨”主要指一种中药材,具有良好的止血和生肌作用,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除了药用价值外,它在一些地方也作为人名或地名使用,但较为少见。了解其来源、功效与使用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一传统药材。
注: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旨在提供关于“白芨”的基本知识,不构成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