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当仁,不让于师”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面对仁德之事时,即使是老师也不应谦让。孔子强调的是在道德责任面前,不应因身份或地位而退缩,尤其是当仁德与正义相关时,更应挺身而出。
一、含义解析
“当仁”指的是面对仁义、道德之事;“不让于师”则是指不因对方是老师而退让。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个人责任和道德担当的高度重视。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君子应在关键时刻勇于承担,不应因尊卑关系而回避。
二、历史背景
这句话出现在《论语》中,反映了孔子对弟子的期望。他希望弟子们不仅在学问上追求进步,更要在品德修养上不断精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师生关系极为重要,但孔子认为,即使在师徒之间,也不能因为尊重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和责任。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当仁,不让于师”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是非、善恶问题时,要有勇气表达观点,坚持正义,而不是一味顺从权威。这种精神在职场、教育、公共事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卫灵公》 |
原文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含义 | 面对仁德之事,不应因对方是老师而退让 |
核心思想 | 强调道德责任与担当,不因身份而妥协 |
现实意义 | 鼓励在是非面前坚持正义,不盲从权威 |
延伸价值 | 对现代教育、职场、社会伦理均有启发作用 |
总之,“当仁,不让于师”不仅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也对当代人如何在复杂社会中坚守道德底线提供了深刻启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正义与责任时,应勇敢前行,不因任何外在因素而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