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须弃袍的意思】“割须弃袍”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与马超的战斗故事。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战败或狼狈逃窜时的窘迫状态,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一、成语释义
“割须”指的是曹操在战场上被马超追击时,为了摆脱敌人,割断了自己的胡须;“弃袍”则是指他丢弃了战袍,以减轻负担,加快逃跑速度。这两个动作合在一起,生动地刻画了曹操在战场上的狼狈和慌乱。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危急关头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甚至牺牲尊严来保命的情景,也常用于讽刺那些在困境中失态、丢人现眼的人。
二、出处与背景
“割须弃袍”出自《三国演义》第58回,讲述的是曹操与马超在渭水之战中的情景。当时马超勇猛善战,曹操被逼得节节败退,最终在逃跑过程中割断胡须、丢弃战袍,狼狈不堪。
这段描写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突出了曹操虽然威震天下,但在关键时刻也会表现出脆弱和慌乱的一面。
三、成语用法与例句
用法 | 示例 |
形容战败后狼狈逃窜 | 那个将军在战场上割须弃袍,狼狈不堪。 |
讽刺人失态丢脸 | 他面对失败时割须弃袍,实在令人不齿。 |
表示舍弃尊严保命 | 在敌军围困下,他割须弃袍,只求活命。 |
四、成语寓意与启示
内容 | 解释 |
战争无情 | 成语反映了战争中人的脆弱与无奈。 |
人性复杂 | 即使是英雄人物,在压力下也可能暴露弱点。 |
自尊与生存 | 在生死关头,有时不得不放弃尊严来保命。 |
谦虚自省 | 提醒人们不要骄傲自满,即使强大也有弱点。 |
五、总结
“割须弃袍”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生动描绘,更是一种对人性、战争与尊严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无论身份多么显赫,在危机面前都可能面临考验,而如何应对这些考验,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形象与命运。
成语 | 割须弃袍 |
出处 | 《三国演义》第58回 |
含义 | 战败时狼狈逃窜,丢弃尊严与物品 |
用法 | 形容狼狈、讽刺、失态 |
寓意 | 战争无情、人性复杂、自尊与生存的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