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草衔环】“结草衔环”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感恩图报、知恩必报的高尚品德。这个成语由两个典故组成:“结草”和“衔环”,分别出自《左传》和《后汉书》,寓意深刻,流传至今。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结草衔环 |
拼音 | jié cǎo xián huán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后汉书·杨震传》 |
含义 | 比喻感恩戴德,不忘回报 |
用法 | 用于形容对他人恩情的感激与回报 |
二、典故来源
1. “结草”典故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 “魏武子有嬖妾,其妻无子。武子疾,命其子曰:‘吾死,必娶此妾。’及卒,子以父命为,而纳之。其妻曰:‘夫生时爱妾,死则弃之,是不仁也。’于是,遂嫁之。后,魏武子之子与秦战,败绩,见梦于其父曰:‘余今得报君矣。’”
故事讲的是魏武子死后,他的儿子按照父亲的遗愿娶了宠妾,但宠妾的丈夫(原配)认为这是不义之举,便将她另嫁。后来,魏武子的儿子在战场上被俘,梦见父亲告诉他:“我已为你报了仇。”其实,是那位被他抛弃的宠妾在关键时刻帮助了他,最终使他脱险。因此,“结草”象征着一种无形的报恩方式,即使没有直接表达,也会在关键时刻给予回报。
2. “衔环”典故
出自《后汉书·杨震传》:
> “杨震少好学,家贫,常牧猪于野,与诸生共读。尝行道中,见一老翁,负薪而行,因问其名。答曰:‘我姓李,字文伟。’又问其居,曰:‘在山中。’震曰:‘我欲访汝。’文伟曰:‘若能来,当以犬相赠。’震至其家,见犬甚美,遂以钱酬之。文伟曰:‘非为利也,但感君之德耳。’后文伟卒,其子衔环以报。”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杨震在途中遇到一位老人,老人送给他一只狗作为礼物。后来老人去世,他的儿子为了感谢杨震的恩情,带着狗去报恩。这里的“衔环”象征着一种无声的感恩行为,虽未言谢,却始终铭记于心。
三、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结草衔环”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与尊重的体现。它强调的不是物质上的回报,而是情感上的认同与回馈。无论是朋友之间的帮助,还是亲人之间的关爱,都值得我们铭记于心,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回报。
四、总结
内容 | 说明 |
成语含义 | 感恩图报,知恩必报 |
典故来源 | 《左传》《后汉书》 |
文化意义 | 弘扬感恩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
现代应用 | 适用于人际关系、职场合作、家庭伦理等场景 |
“结草衔环”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常怀感恩之心,不忘他人的善意与帮助,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温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