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血症】脓毒血症是一种由感染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常伴随器官功能障碍。它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感染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早期识别与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一、脓毒血症概述
脓毒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失衡,进而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其核心特征包括:
- 感染源存在
- 全身炎症反应
- 器官功能障碍
脓毒血症可进一步发展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后者死亡率显著升高。
二、病因与诱因
类别 | 内容 |
病原体 | 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
常见感染部位 | 肺部(肺炎)、泌尿道、腹腔、皮肤软组织、血液等 |
易感人群 | 免疫功能低下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术后患者等 |
三、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 | 描述 |
发热或低体温 | 体温异常是常见表现 |
心率增快 | 心率超过90次/分钟 |
呼吸急促 | 呼吸频率>20次/分钟 |
意识改变 | 如嗜睡、烦躁、昏迷等 |
尿量减少 | 可能提示肾功能受损 |
皮肤改变 | 如发绀、瘀斑、毛细血管再充盈延迟 |
四、诊断标准(Sepsis-3)
根据最新指南,脓毒血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两点:
1. 感染证据:如细菌培养阳性、影像学提示感染灶等。
2. 器官功能障碍:通过SOFA评分判断,SOFA评分≥2分提示器官功能障碍。
五、治疗原则
治疗措施 | 内容 |
抗感染治疗 | 根据病原体选择广谱抗生素,随后根据药敏调整 |
液体复苏 | 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 |
血管活性药物 | 在液体复苏无效时使用,如去甲肾上腺素 |
支持治疗 | 包括呼吸支持、肾脏替代治疗、营养支持等 |
感染源控制 | 如引流脓肿、移除感染导管等 |
六、预防措施
预防方式 | 内容 |
严格无菌操作 | 在手术、插管等操作中避免污染 |
合理使用抗生素 | 避免滥用,防止耐药菌产生 |
加强免疫功能 | 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免疫增强 |
定期监测 | 对重症患者进行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监测 |
七、预后与转归
脓毒血症的预后与发病时间、感染源控制情况、基础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识别和干预可显著降低死亡率。若发展为脓毒性休克,死亡率可达40%以上。
总结
脓毒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涉及多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其治疗需要综合抗感染、支持治疗和感染源控制。提高公众和医务人员对脓毒血症的认识,有助于实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